中国企业与伊朗合作风险规避策略建议
关于中国企业如何规避进入伊朗市场的风险
林博士
2/10/20251 分钟阅读


中国企业与伊朗合作风险规避策略建议
中国企业在与伊朗合作时,确实需要谨慎应对潜在的制裁风险。以下是一些可行的合作模式和规避风险的策略,需结合法律合规性、国际政治环境和商业可行性综合考量:
一、合作模式设计
1. 利用间接贸易与第三方中介
通过中立第三国或地区中转:选择不受美国制裁影响的国家(如阿联酋、土耳其、中亚国家等)作为中间商,通过转口贸易、分拆交易或设立当地子公司进行间接合作。
离岸公司架构:在合规辖区(如新加坡、香港、阿联酋等)注册特殊目的实体(SPE),隔离母公司直接风险。
2. 利用非美元结算与金融规避
本币结算机制:推动人民币-伊朗里亚尔直接结算,利用中国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(CIPS)绕过SWIFT体系。
易货贸易:在能源、矿产等领域探索以商品互换形式交易(如石油换基建、技术换资源)。
3. 选择非敏感领域合作
民生与豁免领域:聚焦人道主义项目(医疗、农业、环保)或非制裁清单内的民用技术合作(如可再生能源、5G通信、智慧城市)。
技术授权而非直接投资:通过专利授权、技术服务协议等方式输出技术,避免直接参与伊朗实体运营。
4. 构建国际多边合作框架
联合国际合作伙伴:与欧盟、俄罗斯、印度等同样有意规避制裁的国家企业组成联合体,分散风险。
国际组织参与:通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(UNDP)等平台介入伊朗项目,利用国际机构的豁免权。
二、法律与合规策略
1. 全面风险评估
聘请国际律所对合作项目进行OFAC(美国财政部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)合规审查,明确是否涉及SDN清单(特别指定国民名单)实体或个人。
确保不触碰美国“次级制裁”(Secondary Sanctions)红线,如避免与伊朗革命卫队(IRGC)关联企业合作。
2. 合同条款保护
加入“制裁不可抗力条款”,约定若因制裁导致合作中断,双方可暂停或终止合同。
要求伊朗合作方提供书面保证,承诺其不涉及受制裁实体。
3. 供应链去美国化
确保供应链中不含美国技术或零部件(如华为模式),避免触发“长臂管辖”。
使用中国自主技术标准(如北斗导航、麒麟芯片)替代美国技术。
三、政府与政策支持
1. 依托中国反制裁法律工具
利用中国《反外国制裁法》《阻断办法》应对外国制裁,通过法律手段维护企业权益。
申请中国政府的“不可靠实体清单”保护,对冲美西方制裁压力。
2. 参与中伊双边机制
对接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协议框架,争取政府间项目背书。
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(AIIB)、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融资。
四、技术性规避手段
1. 区块链与数字货币
探索使用数字人民币(e-CNY)或去中心化加密货币(需谨慎评估合规性)进行跨境支付。
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供应链透明化,规避传统金融监控。
2. 分拆交易与模块化合作
将大型项目拆分为多个独立合同,单笔交易金额低于美国制裁关注阈值。
采用“交钥匙工程”模式,由中国企业全流程承包,减少伊朗本地参与环节。
五、风险预案
1. 建立应急隔离机制
为伊朗业务设立独立法人实体,与母公司资产、账户严格隔离。
提前规划资产冻结时的替代资金渠道。
2. 保险与风险对冲
购买中国出口信用保险(Sinosure)覆盖政治风险。
通过期货、期权等金融工具对冲能源价格波动风险。
总结
规避制裁的核心在于:
1. 降低可见性(通过架构设计隐藏直接关联);
2. 合规切割(避免触碰明确制裁条款);
3. 分散风险(多边合作与政策工具结合)。
需注意的是,任何规避手段均存在不确定性,企业需动态跟踪国际制裁政策变化,并做好“底线思维”预案。
连接
为企业提供中东市场咨询服务
合作
服务
© 2025. All rights reserved.